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也愈加重视起来
为了防患于未然,父母往往会这样教导孩子:
有人欺负你,一定要告诉老师/家长
但让不少父母和老师头疼的是,孩子经常拿各种小事情来找自己告状,出现了“爱告状”的情况。
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
爱告状是坏事吗?孩子会自然消失吗?
最讨厌打小报告的,孩子会不会变成这样的人?
相信兔妈,这篇文章有你想要的答案。
大家来找茬?规则意识觉醒
爱告状未必是坏事,比如上面这类告状,如果孩子只是偶尔提起,且不带有情绪,则通常意味着孩子规则意识的觉醒。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孩子对“规则”有了初步概念后,说明她们拥有了分辨对错的能力,这个阶段他们会无条件地相信权威,并且认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公平对待。
不仅要求自己按规则做事,还会观察身边人做事是否符合规则。对于这种告状,只需要告诉孩子:
既不无视也不鼓励,因为实现公正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
检举告发,我才是好宝宝
是不是感觉好像还是规则意识觉醒,维持规则的权威?但是却发现孩子告这种状的频率异常的高,语气中还带有一丝嫉妒和小骄傲?
你品,你细品!
这其实是孩子,通过报告别人的不好行为,来显示自己更好,进而获得关注和肯定。毕竟从2岁开始,孩子心里已经产生“好孩子”的自我追求。
可人生从小就是残酷的,有的人你比也比不过,外加孩子之间攀比心理的激化,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心理:
实在争不过,踩一下也是好的。
尤其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孩子,更容易会通过告状获得表扬,寻求情感的肯定。
可这也太真实了吧,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要“内卷”,那么上学了就要卷成绩,工作了要卷收入,成家了要卷孩子,哪怕退休了可能还要卷一卷养老院。卷不可免不说,还卷无止境!
因此,为了让孩子避免这样的人生,我们应该给予求关注的孩子积极地回应:“恩,哥哥这样做不对,感谢你没有这样做!”除了回应孩子,还应该引导他将关注点转移——把眼里只见别人缺点,引导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用更友好、更善意的语言来替代争优的告状。从揭发别人的错误,到帮助别人改正,从而避免孩子从小就“内卷”,不让孩子成为“打小报告的人”。
需要帮助,大人们帮帮我
这种告状多半是孩子和小伙伴发生矛盾后,请求大人的帮助。同时也是一种委屈的情感宣泄和倾诉。
这时候绝对不会有哪个家长和老师置之不理,往往会快速出手,替孩子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看似有效实则不然,一方面“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冤冤相报何时了?另一方面,家长和老师不在的时候,孩子又能怎么办呢?大人们迅速出手的确快速地平息了事端,却也没能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所以,我们平时逐渐培养孩子,有事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决,不能,再找老师和父母。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让孩子自己形成安全感,即使在妈妈不在,老师也靠不住的情况下,依然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同样是遇到了孩子被欺负,放慢帮孩子摆平的脚步,先鼓励他独立解决问题。试着问问孩子 :
锻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再解决问题,让每一次吃亏都有意义。
如何让孩子正确的告状?
分析完原因,再聊聊“告状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像开篇说的父母不知所措那样,万一是真被欺负,孩子也不告状了,那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我们也要让孩子分清,什么时候需要告状。
告知情况
孩子在说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是想帮助他人,只是想让老师管他。这种目的下的告状,完全不必。
请求帮助
表达自己的需要必要的帮助,就是孩子自己已经想办法解决,但是解决不了,需要老师的帮助。这种目的下的告状,完全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