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会出现攻击行为如何纠正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越来越多时,宝宝们有时会闹出一些小矛盾,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就需要父母的正确纠正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宝宝会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分享给大家!
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
1、挫折。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宝宝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努力尝试仍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一个人玩得正高兴时,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行为来对付小朋友。
2、得不到关注。当宝宝长期得不到家人或小伙伴的关注,也会引起他发生攻击行为。比如,有些宝宝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
3、获得成就感。当宝宝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成就感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就可能会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让同伴惧怕,从而获得所谓的成就感。
4、遗传因素造成:专家研究发现,经常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大多具有侵略性的父母。既然遗传因素比环境因素影响来的大,父母应该要时常留意自己的行为。
5、无能家庭型态:经常缺乏监管、过度反应孩子的行为,严重的家庭压力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这样的孩子会自卑,然后变成无奈、举止粗鲁的人,容易有攻击性行为。
6、个人特性特征:有些侵略是由于儿童个人的情感体验。缺乏同情、社交能力不好、智商比平均水平低、性格不好,这些都可能导致儿童有不好的行为。
7、环境因素造成:生活在不安全区域的儿童(有人吸毒或赌博),或是学校不优、经常和有攻击性行为的朋友在一起、贫穷、单亲等,很容易有异常的行为。
8、电视看的太多:沉迷于电视的儿童缺乏和父母沟通,并且饮食模式不好,喜欢卡通和足球比赛节目的孩子比较有侵略性,孩子会经常模仿他看到的。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主要就是孩子有暴力行为,喜欢攻击别人,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工具性攻击
主要是为了抢夺物品或者空间而攻击他人,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人。比如宝宝通过咬、推、打等攻击行为,占有玩具或者活动范围。
敌意性攻击
这种就是为了伤害他人而进行攻击,主要通过语言、工具以及肢体攻击他人,以得到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比如宝宝在别人跌跤时嘲笑,直接打小伙伴,或者背后说坏话或者造谣等等。
TIP:需要提醒的是,攻击行为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体现,而随着年龄变大,其攻击方式也有改变。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宝宝,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就要及时阻止并纠正。
纠正宝宝攻击行为的方法
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家长要如何纠正宝宝的攻击行为呢?
1、倾听宝宝,理解宝宝想要什么。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以发现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应把焦点放在宝宝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仅仅探究宝宝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行为。
2、冷处理。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纠正宝宝攻击行为时的注意事项
另外,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绝不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1、别出手打宝宝。告诉宝宝不使用暴力的最佳策略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别用暴力来控制宝宝的行为,不论宝宝犯了何种过错,父母动手打他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远大于正面的效益的手段。
2、别制造宝宝的罪恶感。宝宝有攻击行为时,家长不能这样大声嚷嚷:你让那小朋友受伤了。这种说法或许有立即的效果,能让宝宝马上变得畏缩、安静,但同时也严重伤害到宝宝的自尊,让他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
本文有歪歪兔早教小编整理,歪歪兔聚焦于0-12岁儿童关键期教育产品研发与销售。产品所塑造的歪歪兔形象以积极、健康、乐观、活泼的性格特征为千万用户熟知。
按照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规律,专注0-12岁儿童成长型教育产品研发,致力于帮助中国新一代父母培养高情商智慧宝宝,让父母读懂孩子,让孩子成就自己。
文章热门推荐:
适合三岁孩子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