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教_父母什么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任性

2020-08-14 09:53 来源网络
    

父母什么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任性


    

父母的什么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任性?任性妄为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父母养出来的吗?其实,孩子任性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任性。


    

任性源于过于民主


    

父母过于民主,不是一件好事情。


    

如果你什么都和孩子商量,问他的意见,你会发现,最后的麻烦处理不完。


    

我曾和一位家长聊过这件事,她就是典型的民主型家长,做任何决定之前,都会询问孩子的意见,比如孩子看电视,她就会苦口婆心地劝:“一直看电视,眼睛会坏掉,关掉好吗?”


    

结果孩子却把话当成耳旁风,不理睬妈妈话。


    

孩子常常用任性观察父母的反应,试探父母的底线在哪,沉默或者哭闹,他觉得自己这样做,你迟早会妥协。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光要民主还不够,还要有权威,民主和权威不是对立面。


    

这种权威不是劝你做个专制霸道、刚愎自用的暴君,而是让你的话语对孩子有力量。


    

比如看电视,如果你说关就关,说下次不给看就不给看,一直这样言而有信,下次所说的话,孩子都会认真对待,他知道,原则问题,爸爸妈妈说不行,就不行,没得商量。


    

任性源于太多唠叨


    

唠叨的父母,往往也教不好孩子。


    

相反,它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开始,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疲惫感,进而是厌倦感,再然后,就是大人口中的任性:你只管唠叨,反正我也不听。


    

我曾在老家的饭局上亲眼目睹过一位妈妈是怎么用唠叨来激怒孩子的:


    

吃饭的时候坐正了,像个什么样子!


    

吃多少夹多少,别浪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这些多好吃的......


    

吃饭别看手机,眼睛都坏了!


    

.......


    

孩子受不了,放下饭筷离开饭桌,从我身边经过时,就听见他嗔怪地说:“真是吵死了,就你话多!”然后紧锁房门,妈妈无奈地对大家说:“这孩子,太任性,不听话!”


    

这就是唠叨的吊诡之处:说得越多,孩子越不把你的话当回事,甚至表现出对父母的顶撞、愤怒、不尊重。


    

那些无效又重复的话,实则是在逼着孩子唱反调。


    

任性源于教育意见不统一


    

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这也是教育最忌讳的事情之一。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热门的词语叫做“诈尸式育儿”,意思是有的父亲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上指责孩子和妈妈。


    

特点之一,就是爸爸常常在妈妈教育孩子时,不合时宜地插手。


    

有个同事这几天就在吐槽自己的老公,缘由就是因为“拆台”。


    

她的老公因为工作,很少参与育儿,但心血来潮时就会插手孩子的教育,而且还是唱反调那种。


    

比如女儿想吃冰淇淋,同事严肃地告诉孩子不行,谁知老公立马拿了一根给女儿,边拿边说:“谁家孩子不吃零食,小孩不就这点乐趣嘛!凶什么?”


    

相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每次定下的规矩,都因为老公最后不了了之。两个人时常为了孩子的教育吵得面红耳赤。


    

结果女儿现在很任性,谁的话都不愿意听了,妈妈一凶,她就去找爸爸,甚至觉得妈妈很凶,爸爸更爱自己。


    

对于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来说,如果大人们同时告诉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任性就有了选择的机会,而且总是偏向那个溺爱自己的人。


    

这就是很多孩子会在孩子为什么喜欢在慈爱的老人面前任性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想养出任性的孩子,一致的教育态度很重要。


    

任性源于父母不懂拒绝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到:


    

“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父母要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3岁前的孩子,父母怎么爱都不过分,但是3岁后,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说“不”的艺术。


    

很多父母见不得孩子任性、耍赖、受委屈,所以一开始,拒绝孩子,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


    

然而,我们无法满足孩子一辈子,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心理上的一种克制和痛苦,否则,孩子会越来越任性,也越来越“玻璃心。”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有句歌词:“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正确的行为说“不”,是父母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帮助孩子克制任性的关键。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任性妄为的苗头了,不要怕,不必过于焦虑和惊慌。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任性撒泼,要么选择默默迁就孩子,要么就是和孩子“硬碰硬”。


    

其实,每个孩子,在最不可爱、最任性的时候,往往也是也最需要爱的时候。


    

顾城曾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写道: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幻想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没有哪个孩子故意想要做一个“坏”小孩。很多时候,当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他的感受,就能看到孩子任性背后的需求。


    

看到孩子胡闹,别总是急着推开孩子,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用规则代替无用的唠叨;


    

让孩子看到你在原则性问题上坚持;


    

.......


    

孩子任性不可怕,父母不接纳才可怕。

   本文有歪歪兔早教小编整理,歪歪兔聚焦于0-12岁儿童关键期教育产品研发与销售。产品所塑造的歪歪兔形象以积极、健康、乐观、活泼的性格特征为千万用户熟知。



  按照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规律,专注0-12岁儿童成长型教育产品研发,致力于帮助中国新一代父母培养高情商智慧宝宝,让父母读懂孩子,让孩子成就自己。